摘要:人們常用“金聲玉振”來形容聲音清脆悅耳。玉,細膩堅貞,溫潤而澤,是美好品德和高貴身份的象征,“君子比德于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器的碰撞能發(fā)出極美妙的樂聲,于是先民便將其制作成飾物佩戴在身上,行止間環(huán)珮叮當(dāng),禮儀之心頓生。…
推薦關(guān)鍵字 玉器 龍山文化
玉器本身被賦予了通天禮神的靈性,“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而玉璇璣堪為其中代表,這枚玉璇璣是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產(chǎn)物,出土于山東滕州,其玉質(zhì)溫潤,做工精細,幾何形態(tài)的造型極具動感,和諧而有韻律。所謂玉璇璣,亦稱牙璧,是山東古代獨有的禮器,外緣有三個朝同一方向飛翹的牙,間距相等,有的其間雕刻扉稜一樣的小齒,體扁平,中心有圓孔。因為形似風(fēng)車,因此長期被認為是帝王觀測天象的玉雕儀器。然而現(xiàn)在有專家推斷,玉璇璣只是玉璧的一種,用于裝飾,可能亦有宗教和禮器的用途,卻并非用于觀測天象。
其實我國玉器文化歷史悠久,從距今8000年后李文化玉器的發(fā)現(xiàn)、黃河流域大汶口龍山文化形成了海岱古玉系統(tǒng),而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更是達到了史前用玉、治玉的*。“玉潤東方--大汶口-龍山。良渚玉器文化展”是古玉文化在山東的一次高水平亮相。遠古先民很早就意識到玉不但能通靈,還能夠保護人的靈魂,因此產(chǎn)生了以玉殮葬的習(xí)俗。先民認為鳥可以溝通天地,將玉鳥放入墓中,就是希望鳥能夠帶著墓主人的靈魂,升入仙境;而龜是長壽的象征,用龜殮葬,以祈求死者得以永生;玉蟬殮葬,代表人們希望逝者像蟬一樣,在地下數(shù)年而終得重生。
#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