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美者為玉,中國人對玉的喜愛甚于外國人對鉆石的追捧,一部紅樓夢,就寫那晶瑩剔透的石頭歷劫的故事,所以又叫《石頭記》,一個大觀園,其間寶玉,黛玉,妙玉,紅玉,玉滿天下,有了玉似乎一切都透著靈性。西王母獻玉民間傳說中的西王母子居住在遠古人類的發源地喜馬拉雅山脈和昆侖山脈,曾向黃帝堯舜獻玉,這反映了古人類對自己故鄉的懷念,對自己祖先崇拜之心的結晶。和氏之璧
說的是2000多年前的楚國和氏,把在山中得到的玉璞獻給楚國的厲王和武王,但厲王聽信小人的讒言,兩次以欺君之罪,先后砍去了和氏的左、右腳,后來文王繼位,知道和氏因璞玉被誣為石頭而在山中痛哭了三天三夜,便命人剖玉察看,證實那果然是一塊舉世無雙的美玉。于是把這塊美玉琢成玉壁,為了獎勵和氏獻玉有功,遂以和氏之名命名此壁為“和氏璧”。
完壁歸趙還是那塊“和氏璧”,到戰國后期,被楚國用作向趙國求婚的聘禮,贈給了趙國。秦國也非常想得到它,就宣稱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換趙國的“和氏璧”。雖名曰交換,其實只想騙而取之,趙國也明白秦國的用意但因懼怕秦又不敢拒絕,于是便派機智勇敢,足智多謀藺相如擔任使者出使秦國,護送“和氏壁”去秦國完成交換城池的任務,在談判過程中,藺相如識破秦王的陰謀,略施小計,從秦王的手中奪回了“和氏壁”,并順利地返回趙國。后來,秦統一七國,這塊“和氏壁”便被秦始皇琢成世代相傳的“傳國玉璽”,上刻“受命子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成為帝王無上權力的象征。鴻門宴公元前206年,項羽在謀臣范增的策劃下,設了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欲除去勁敵劉邦,建立霸業,但在宴飲過程中,項羽因講義氣而猶豫不決,急得范增向項羽頻丟眼色,并且三次舉起隨身所佩之玉玦,希望項羽快作決斷,殺掉劉邦渡過險關。而*終劉邦滅項興漢,建立了大漢帝國。《玉環》的典故
戰國晚期,秦王嬴政曾遣使送一個玉連環給齊國,并對齊國說,這連環上的兩個環,沒有人能分開,齊國人足智多謀,能不能把它解開呢?想以此不可解之環試探齊國的虛實,齊國的王后聽罷來使之言,拿來鐵錘,把玉環打破了,并對來使說,我們已遵命打開了連環。秦王嬴政知道此事后,認為齊國有寧為玉碎的精神,所以就不敢再存伐齊之心了。
弄玉吹簫弄玉是古代神化傳說中的神仙佳人,據說是秦穆公的女兒,生時正好有人送來一塊碧色美玉,一周歲生日時,宮中擺了很多珍珠寶石,其女獨抓此玉,弄玩不舍,因起名為弄玉,弄玉長大后姿容絕色,聰明能干,善于吹簫,不用樂師,就能自成音調,穆公令巧匠剖此玉做成簫,弄玉吹之,聲音如鳳鳴。穆公寵愛此女,特為她修筑“鳳樓”,樓前建有高臺,名“鳳臺”,隨后穆公欲為其女尋求佳婿,而引出了吹簫引鳳,弄玉成親,乘龍快婿的典故。女媧補天相傳遠古之時,天柱傾塌,九州崩裂,大火燃燒,洪水汪洋不息,民不聊生,女媧煉以五色石補蒼天,挽救了眾生,又將補天石多余之石散后落在大地,“千樣瑪瑙萬種玉”便由此而來。這個神化將玉說成補天之物,可見我們民族對玉有著特殊的喜好。雨花瑪瑙
在南京中華門外,有一座滿是礫石小山崗,相傳在1400多年的梁朝,有一位和尚云光,曾在這里講經說法,直講得頑石點頭,落花如雨。從此這里就有了很多花紋美麗、色澤鮮艷的小圓石子。(雨花石)人們認為這是從天上降下的雨花,因此把這一帶叫做雨花臺。
水仙的眼淚
中國古代傳說,在南海外有一種鮫人,他們像魚一樣在大海中生活。鮫人善織一種薄的絲綢,做鮫絹,更為奇特的是,鮫人在悲傷哭泣時,滾落的眼淚是美麗的珍珠,而且珍珠的圓潤與否與月亮的盈虧有關,月圓之夜珠亦圓,月缺之夜珠亦缺。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他寫的七律《錦瑟》中,第五句就寫進了這個傳說,即:“滄海月明珠有淚”。國外的古老傳說,漲底的貝類到海面上,當它張開貝殼時,正好有露珠或雨珠落入,不久就變成了珍珠。
#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