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際珠寶網之珠寶社區:近年來,玉器收藏呈現出勃勃生機,玉器拍賣成交率和拍賣價格不斷創新高,不僅說明拍品的珍貴和精美,同時也說明了競買者、收藏者的鑒賞水平和玉器保值升值功能在不斷提高。但筆者通過參加拍賣會和一些藏友交流,發現了玉器市場上的幾種很具有代表性的怪現象。
*怪:厚古玉,薄新玉
古玉有著它的特殊性,也就是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經過數千年流傳下來的古文物是十分有限的。中國歷來是一個崇尚古文化的國度,也有收藏古玉的傳統,許多傳世古玉早就被各級文物部門鎖入“深宮”,偶有漏網之魚,也早被成千上萬古玉淘寶者們納入囊中,貨源緊缺的結果是,贗品泛濫。此外,玉器的價值一定程度上由喜愛者的多寡決定,雖然市場有眾多玉器,而藏家們對古玉趨之若鶩,青睞有加,導致古玉價格節節攀高。在利益的驅使下,有些人便大肆偽造古玉售賣。事實上,*國各地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所謂古玉市場中,贗品占了絕大部分。
古玉偽造,自古已然。在當前市場不規范的情況下,要消除這種現象,加強行業自律,規范交易行為是一方面,而消費者轉變自身收藏觀念也很必要。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贗品古玉正是消費者過度需求的衍生物。
在古玉日趨稀少、明清玉價不斷攀升的趨勢下,收藏新玉不失為投資保值的一項明智選擇。運用超聲波技術、激光技術等現代工藝打造出來的新玉精品,在做工上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精巧程度讓人嘆為觀止,就拿*普遍的鉆孔技術來說,古玉上的孔或多或少會留下鑿刻的痕跡,而現代運用超聲波技術在玉器上鉆孔就可以不留任何痕跡。新玉精品代表了當代玉雕工藝的*高水平,同古玉珍品一樣,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第二怪:重表不重里
這是藏界通病,考其根源,大凡由于不能辨料,只好憑借皮張來肯定是否為子料,*終墮入盲目,沉迷于皮張,反而忽視了玉質本身。藏玉者的這種偏好,也影響到了市場銷售,當然玉商是跟著買者的喜好下菜碟的,所以一些玉商進貨時,一般偏好滿皮或大紅皮的件頭,這樣的皮張如果加上沒毛病的好玉種價錢是奇高的,他們專挑玉質雜混、色澤黑青的,認為物美價廉,花三四百元錢就買到了這么高級的紅皮玉器。姑且不論這皮張是真是假,或是人工加色,就算*是真皮,沒有好的玉種,那是一點戲都沒有的。蘇州玉器行的人背后戲稱這些專買皮的人為“空子”,大概是說他們尚沒有入門的意思吧。
第三怪:看材料不看工藝
和收藏古陶瓷一樣,人們通常也是收藏古代的玉器,而且多是收藏宋元明清的,更古的玉器很難判別真偽。收藏現代玉器的人也有,但遠不如前者多。只要是貨真價實的玉器,其價格只會升不會降。主要由于現在玉器原料越來越少,能收購的好的古玉器也越來越少。人們購買收藏玉器時特別注重材料。
收藏玉器如何判別材質?學會判別玉器材質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收藏者沒那么多精力花個七八年去積累的。所以看材質不如看工藝,一般工藝逼真小巧、玲瓏活潑的古玉器,其材質也肯定好。因為當時制作工藝的師傅往往要花很多時間去雕刻,沒有好的材質,是配不上其工藝的。就像繪畫大師的好作品,其用的宣紙也肯定質量好,不會隨便拿張廢紙來正式作畫的
材料是玉器收藏的首要前提。優質玉材對于一件玉器至關重要,如玉質、玉色、光澤、致密度、綹裂、玷污等等都是玉材等級的要素,不應忽視。但是,“玉不琢不成器”,玉器工藝是由料變為器的技術條件,它的性質比較穩定,不易被人真正認識,是鑒賞上的一個難題。凡鉈工利落流暢、嫻熟精工必然是美的或比較美的,反之,板滯纖弱、拖泥帶水則是收藏價值銳減的標志,不可貿然集之。
第四怪:玉器論白論克買賣
玉器以白為貴,北方比南方更看重白度,這本不錯。可是真正的藏家都知道,玉器除了色度之外,還必須綜合考察其油性、硬度、韌性等指標。如同為和闐子料,在色度相差不遠的前提下,其余幾項就顯得尤為要緊。玉器加工完成后,價值的高低還取決于手工和有無綹裂等毛病。經常看到有玩家根據玉器白度,定價多少錢一克的怪現象,將其余幾項指標視若無物。
#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