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qu

  【導讀】國際珠寶網之珠寶論壇:目前,玉器消費進入火爆期,很多人對和田玉趨之若鶩。一方面受日趨活躍的雅玩市場影響,另一方面有不少人存在著留給子女傳家的想法,中老年人正逐漸成為此類消費的主力人群。但由于市場上和田玉魚龍混雜,造假手段層出不窮,而缺乏常識老友們又喜歡聽故事、撿漏兒,結果連連中招。 

 

A老人花8000元買了塊玻璃
  今年68歲的楊先生不久前在香爐礁一帶的二手貨攤上相中了一塊刻著蓮花的白玉牌,8000元的要價讓楊先生十分猶豫,“這是我爺爺留下來的牌子,跟你說實話,其實我也不知道它到底值幾個錢,不過看過的人都說這是個好東西,父親一直當傳家寶藏著,兩年前我媽才交到我手里。要不是我老婆這周做手術急需用錢,我是打算將來傳給我兒子的!”賣主說完這番話就沒再多言。
 
  楊先生著實心動,這時,他忽然聽到身旁兩個人在悄聲討論:“你看這白玉牌的成色,有年頭了,保守估計在古玩市場能賣到10萬元呢,你要不要出手?”楊先生一咬牙,*終買下了這塊賣家嘴里說“傳家寶”。不料,半個月后他帶著白玉牌找到大連資深玉器商周杉掌眼,周杉鑒定后說,楊先生其實是被人設了局,雖然這塊“白玉牌”確實有年頭了,但它本質上其實是蒙料(玻璃)冒充的。

B100萬元的羊脂玉6000元帶回家
  今年59歲的王先生*近在五一廣場附近的一個市場上,認識了一個擺攤小伙兒。幾次攀談后,他從小伙兒磕磕絆絆的普通話中了解到,這些玉石都是其從新疆直接帶過來的,質量差不多的按幾百元、幾千元分做幾堆,挑到什么*憑眼力,如果運氣好、眼力高,很可能撿到大漏兒。
 
  王先生是個“鑒寶”節目迷,*近5年,幾乎各電視臺播放的鑒寶節目,他都沒錯過。看得多了,王先生覺得自己應該有幾分眼力,于是挑挑選選在標價6000元的小堆玉石里淘到了一塊棗紅皮的“羊脂玉”。想到在電視上看到差不多大一塊200g左右的羊脂玉賣了100萬元,他按捺住心中撿到漏兒的喜悅,急匆匆交錢回了家。
 
  沒想到回家跟妻子炫耀時,妻子來了一句:“都快六十歲的人了,怎么還這么天真?100萬元的東西能讓你6000元拿回來?”王先生決定拿著玉去找人鑒定讓妻子心服口服,結果,那是一塊低檔白玉染了色,連1000元都不值!
 
  當王先生將古玉交給周杉鑒定時,她發現那是一塊雕工粗糙、作假作舊的假古玉。“古玩市場向來水深,連資深人士也有走眼的時候,周杉提醒銀杏客們,買和田玉還是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到正規的玉器店選購為好。”

#1樓
發帖時間:2015-09-01   |   查看數:   |   回復數: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