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qu

  【導讀】國際珠寶網之珠寶論壇:嬰戲童子是宋元以來常見的古代玉器造型,這種嬰戲童子造型*早由佛教題材“磨喝樂”演變而來,是當時“七夕節”人們用以表達祈求多子多福、子孫興旺之意。由于“磨喝樂”所表現出的是一個持荷嬰兒的可愛形象,所以這一形象也為當時幼兒所模仿游戲,如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描述有“七夕前三五日……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兒童輩特地新妝,競夸鮮麗。”
 
  中國古代玉器發展進入兩宋時期,逐漸由帝王貴族專享進入到民間大眾的收藏消費之中。民間玉器收藏風氣的興起,使得帶有濃厚民俗喜慶意味的嬰戲圖案造型自宋代產生伊始便被人們所接受并喜愛,而且直到明清兩朝仍是玉雕主要題材之一。本文所要介紹的就是一件江蘇常州金壇博物館館藏的明代玉雕童子。
 
  玉雕童子長約3厘米,高約1.5厘米,重11.5克,玉質溫潤,為典型的和田白玉,玉工以細膩的工藝琢磨出一個身型飽滿蜷腿俯臥的持荷葉童子形象。童子兩側各梳一發髻(總角),手腕各戴有一鐲子,雙手持一荷葉馱于背上,人物面目刻畫清晰且笑臉盈盈極為傳神,臂彎處有一孔用以穿戴或作以墜飾。該玉佩雖然體積微小,但造型精巧整體充滿生機活力。明代琢玉工藝上承宋元,“但較元代細膩,繪畫情趣濃厚”,這件玉雕童子正可堪稱是明代玉器中的一件小精品。

#1樓
發帖時間:2016-03-05   |   查看數:   |   回復數: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