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liufu

  據鄭光明介紹,“賭石”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有一層風化皮包裹著,買家不能一眼看出“廬山”真面目,也沒有一種儀器能夠通過這層外殼很快判斷出其內是“寶玉”還是“敗絮”,因而買賣風險很大,買家需要做好“一刀窮、一刀富”的心理準備。

玩“賭石”有悖蘇式傳統玉文化

“賭石”是一種“刺激”的翡翠交易方式,市民們對它的關注大多數出于好奇心,若真要參與其中,是否值得?記者就此采訪了蘇州玉石行業協會秘書長胡立人,他明確表示不提倡。

“玩‘賭石’有悖玉石文化。”胡立人稱,“蘇州受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影響,三千年前就形成了其特有的玉石文化。到了今天,蘇州地區的玉石愛好者少則60萬,他們的興趣絕不是利用‘投機’獲得利益,而是使用代代相傳的玉石語言進行交流,并從中汲取更多的文化養分。”

蘇州市近日舉辦的玉石文化節上,大量來自緬甸的“賭石”在觀前文化市場展出,吸引了數百市民前往。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或黑或白的石塊,動輒開價數十萬,其中一塊牛津字典般大小的翡翠原石竟標價1400萬,令人咋舌,過往市民幾無問津者。

賭石交易風險大,買家需有心理準備

賭石文化節相關負責人鄭光明向記者展示了部分“賭石”。他小心地在那塊標價1400萬的原石上噴了些水,然后用一只普通的手電筒照在石頭上,一股神秘的幽綠立刻呈現在燈光下,通透無比。“這基本上已經是一塊明料,可以確定它的品種以及‘水頭(通透度)’,一般來說‘水頭’越高,品質越好。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毫無風險。”鄭光明解釋說,這塊石頭的價值還要取決于切開后翡翠的形狀大小等要素。


#1樓
發帖時間:2011-11-15   |   查看數:   |   回復數: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