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xzb

除了[奧爾洛夫]之外,克里姆林宮鉆石庫里的珍寶要數(shù)“沙赫”(“國王”)*有名,它重八十八點七克拉,呈天然柱形八面體,幾乎沒有作什么加工。鉆石顯淺褐色,因接近表面的地方有薄薄一層氧化鐵化合物。一端有一環(huán)狀淺溝,可用來系在金銀項鏈上,將它掛在胸前,做為護身符。*不尋常的是,鉆石上隱隱現(xiàn)出三個波斯文印章。正是這些文字使人們得以知道它的三個主人的名字,從而追溯出它不平凡的歷史。

這枚鉆石是十六世紀末在印度的戈而孔達礦區(qū)發(fā)現(xiàn)的,就像什么人把它扔在那里的一樣。據(jù)考證,原石重九十五克拉,加工時耗損了五克拉多一點,耗損率之低在鉆石加工史上可謂絕無僅有。

它的*個主人史印度阿赫馬德納加而地區(qū)的統(tǒng)治者布爾漢.尼扎姆,刻章時間是一五九一年。看來這個寶貝在他手里的日子并不長,因為四年之后,一五九五年,大莫臥兒王朝便吞并了這個地區(qū),奪取了尼扎姆的一切珍寶。第二個主人是大莫爾王朝的國君杰汗,即亞格巴的孫子,刻名時間為一六四一年。不久,杰汗王同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而大動干戈,終于喪了命。鉆石自此下落不明。據(jù)塔維尼埃的實地記錄,大莫臥兒王朝的王冠上綴滿了數(shù)百枚祖母綠和血紅尖晶石,華蓋上也有許多名貴的珍寶。華蓋正中有一枚巨大的鉆石,重約八十至九十克拉,周圍環(huán)繞著紅寶石與藍寶石。從鉆石的大小和上面環(huán)狀淺槽等特征來看,這里描述的很可能就是“國王”鉆石。此后一百六十年間,它不知落在誰的手里,有人推測它與莫臥兒王朝的其他珠寶一起,于一七三八年被征服印度的波斯王納迪爾搶去。因此到十九世紀初,它才會在波斯被刻上第三個名字。一八二九年,波斯首都德黑蘭發(fā)生騷亂,俄國駐波斯大使、著名喜劇《聰明誤》的作者格利鮑耶陀夫被人殺死。為了平息俄國朝野的憤怒,波斯國王讓其兒子霍什列弗親王到彼得堡向沙皇求情,將波斯宮廷*大的鉆石“國王”贈送給俄國政府。因此,對俄國人來說,“國王”鉆石是用一個大使、一個天才作家的生命換來的。

#1樓
發(fā)帖時間:2010-09-30   |   查看數(shù):   |   回復數(sh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