瀆山大玉海現藏北京北海團城玉翁亭內,始作于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是元代皇帝忽必烈宴請群臣時的盛酒器,清朝時又經過四次修飾,是當今僅見的*上*早*大的玉器皿。玉海高70厘米,口徑135-182厘米,*大周長493厘米。重達3500公斤。玉海體橢圓,內空。體外周身浮雕波濤洶涌的大海和浮沉于海中的海龍、海馬、海豬、海鹿、海犀、海螺等。膛內則光素無紋,但陰刻有清高宗弘歷御制詩三首及序,概括了玉海的形狀和經歷。
玉海形體厚重古樸,氣勢雄偉,雕刻紋飾既粗獷豪放,又細膩精制,具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然而制作玉海的玉料來自何處呢?因為缺少古籍記載,這個問題一直使人困惑。楊漢臣等(1985)認為是用新疆墨玉雕成的,但筆者的研究結果否定了這一點。筆者認為,玉海玉料來源于河南南陽之獨山,屬雜色的獨山玉,廣義玉石的一種。理由如下:
1、玉海玉質大部呈青色和青白混雜色,青色中帶有黑色斑塊,少部呈斑塊狀或條紋狀的白色,白色中亦多有黑色斑點,在蝦肉斑的質地上微顯淡紫色的反光。質地細膩,堅硬致密,玻璃光澤,微透明-至不透明,總體透明度差。主要組成礦物為斜長石和黝簾石、綠簾石,還含有一定量的黑云母、透閃石和透輝石。其中斜長石、黝簾石、綠簾石等與深青色有關,黑云母等與黑色斑塊或斑點有關,而透閃石、透輝石等則與白色斑塊或條紋有關,表明玉料的形成經受了強烈的變質作用。很明顯,玉海玉質屬于雜色的蝕變輝長巖類的獨山玉。
2、大玉海題名“瀆山”,實為今河南南陽縣盛產獨山玉的“獨山”的諧音。
3、大玉海重達3500公斤,原料重量要兩倍于此。如此巨大的玉料從南陽搬運進京至少經過800公里,已是不易;如果從新疆搬運進京至少經過3500公里,這在元代實在難以想象。
4、新疆碧綠玉產于瑪臘斯,顏色活潑明艷,光澤滋潤閃亮,透明至半透明,總體透明度較高,明顯不同于玉海所用玉料。獨山玉(即糟化石)、和田玉(即軟玉)和岫巖玉(即鮑文石)并稱中國三大玉石。雖然傳說西漢時獨山腳就有生產、銷售獨山玉的“玉街寺”,南陽縣黃山出土了幾件似為龍山文化時期的玉鏟、玉鑿、玉璜等,但有關獨山玉的開發利用情況在中國史籍中卻極少提到,從而構成了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個謎。而瀆山大玉海卻提供了元朝時獨山玉作為玉石的一種被大規模加工利用的證據。
#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