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xuan

        張獻忠(1606—1647),字秉吾,號敬軒,延安膚施(今陜西定邊東)人。出身貧苦家庭。1644年,張獻忠率農民軍入蜀,在成都稱帝登基,建立大西政權。 

        對于張獻忠,成都流傳著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1646年7月,張獻忠被迫撤出成都前,干了一件奇怪的事。他花費了巨大的人力,在錦江筑起高堤,但并不是為了治理水災,而是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了個數丈深的大坑,將他搶來的數以萬計的金銀財寶埋在坑中,然后重新決堤放水,淹沒了埋藏財寶的大坑,此舉稱為水藏。 

        據稱,張獻忠曾留有一張“藏寶圖”。他將劫掠來的金銀埋藏在成都的某處,并以石牛和石鼓作為暗記。多年來,成都有童謠唱道:“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有資料記載:晚清時,有個叫楊白鹿的貢生知道了這個驚天秘密,又在晚年把這個秘密告訴了他的好友馬昆山,并把一張無價的“藏寶圖”給了他。馬昆山禁不住心花怒放,當即成立“錦江淘金公司”,招收泥木石雜各類工人,購置各種工具,又訂購了金屬探測器等必要設備,于1938年農歷九月,轟轟烈烈大干了起來。幾天后,果真挖出一個大石牛,還挖出了大石鼓!

        經理宣稱:“石牛、石鼓都出來了,‘萬萬五’還跑得脫嗎?”不久,又傳來驚心動魄的“喜訊”:坑旁安置的金屬探測儀突突直響。沒有金銀,哪來的響聲?旋即,狂熱的浪潮席卷整個成都。錦江淘金公司當即召開緊急會議,準備大批籮筐扁擔,訂購一部起重機,金銀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運,直接繳存銀行。然而,歷史卻偏偏愛和人們開玩笑,工人們奮力挖出來的不是金銀,只有三大籮筐小銅錢。 

        流經成都市內的錦江,其干流起于成都市金牛區洞子口,止于成都所轄的彭山縣江口鎮,*長97.3公里。江口鎮作為錦江的下游,有沒有可能與這批沉寶有聯系呢?多年來,這里總是出現令人驚奇的線索。在彭山江口鎮,人們發現在這里竟也流傳著與寶藏相關的歌謠,產生了沉寶謎蹤的第二種版本。 

        當地人這么唱道:“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不同的是,石牛和石鼓換成了石龍和石虎,而歌謠的格式則一模一樣。在江口鎮的石龍溝中,石龍石虎遙遙相對。石龍溝位于江口鎮石盤山,在曲折的山路盡頭,一條石龍赫然立在巖壁上。石虎由于受到沖刷,*已被毀壞,但虎身仍清晰可見。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又會在哪里呢? 

        據《彭山縣志》載:順治三年,在張獻忠撤離成都時,因為旱路已被清軍封阻,只好改道由水路出川。張獻忠的船隊從成都啟程,沿錦江行至彭山縣江口境內時,遭到明參將楊展部隊的伏擊,幾乎*軍覆滅,許多載滿金銀的木船就沉沒在彭山縣江口境內的水域中。 

        而按照《蜀難紀實》的說法,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銀兩多得木船載不下,于是張獻忠就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里面放入銀錠,讓它漂流而下。本來打算在重慶下游的巫山附近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把它們打撈上岸,可在江口鎮就遇到阻擊,大量金銀也沉沒于此。 

        彭山縣江口鎮境內水域到底有多少當年張獻忠的沉銀?據《蜀難紀實》記載,“累億萬,載盈百艘”,因為當時張獻忠船隊遇到阻擊時,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銀兩都沉沒于此。那么,這一大宗金銀會流落到哪里了呢?據《彭山縣志》載:“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漁者于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轉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并珠寶玉器等物”。原來,清政府曾組織過大規模打撈行動,部分沉銀被打撈起來充實了國庫。 

        沉銀謎蹤卻并未就此結束。2005年4月20日上午10時30分左右,彭山縣江口鎮岷江大橋附近的老虎灘河床引水工程建設工地上挖掘出了一些銀錠,銀錠上“崇禎十六年八月,紋銀五十兩”字樣清晰可見。 

        出土銀錠藏匿于木筒內。木筒長118厘米,外徑18厘米,為兩個半圓形木樁,將內挖空把銀錠放入其中,然后合在一起,兩頭用鐵絲箍緊。銀錠分別重1800余克,呈船形。正面刻有銘文,如“沅陵縣征完解司載充兵餉銀五十兩崇禎十年八月銀匠姜國太”;“京山縣十五年餉銀肆十兩”;“巴陵縣榆口餉銀五十兩”。從出土銀錠中的銘文可以看出來自湖南、湖北地區,為崇禎時期的稅銀,與張獻忠轉戰路線及所占地點十分吻合。 

        300多年來,張獻忠沉銀之說一直是一道謎團。挖掘出土的銀錠,無論從銀錠本身還是其外包裝,都與史料記載相吻合,從而證實了張獻忠在此沉銀之說完*符合歷史真實。可是,歌謠里提到的大筆財富卻仍未完*浮出水面。

#1樓
發帖時間:2010-12-16   |   查看數:   |   回復數: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