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登錄注冊 發新帖 |
jinliufu
|
《秦香蓮》中陳世美罪不可恕,他犯有欺君之罪、指使部下殺妻滅子未遂之罪。但是劇中人,不管是陳世美妻子秦香蓮、一國之相王延齡、國太皇姑還是公正嚴明的包公都對這件事情采用一致的態度,那就是先好言相勸感動陳世美,再企圖說理使陳認妻愛子,*后不得已才狀告陳,不得不國法處死陳。包公斷案一向公證嚴明享譽古今,但是在《秦香蓮》中,包公明知陳犯國法,開始卻不加追究,只是曉之以情希望陳能認妻就可了結。但是,陳強詞奪理,包欲鍘之,國太和皇姑前來勸阻,包屈受制于封建倫理綱常,贈銀秦香蓮,希望秦放棄。秦出語激將包公,包公才利用國法制裁陳。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人采用先人情、再道理、*后國法的價值評判順序。 而威廉姆斯殺人案中,威廉姆斯不但沒有陳世美的目無國法,還努力用實際行動為自己贖罪,且為社會創造了價值。但是,施瓦辛格確斷然拒絕為威廉姆斯減刑。這個案例典型地反映了西方人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價值觀。他們認為,國法斷案*重要的標準,說理只能影響刑罰的輕重,人情則不能或者很難左右判決。從中,可以看出西方人采用先國法、再道理、*后人情的價值評判順序。 在中國人看來,瓦辛格太過于無情,為了維護統治權威而狠下殺手。而絕大多數中國人為包公斬殺陳世美感到大快人心。今天的法律來看,威廉姆斯殺四人理應償命,卻得到中國人的同情;而陳*多也是殺人未遂,不一定是死罪,卻被中國人認為非死不可。為什么?因為中國人先是用情來衡量,再用理,*后采用法來衡量其中的是非對錯。中國人并不十分看重陳犯下欺君之罪、殺人未遂王法,而是看重他殺妻滅子的無情無義,其次是他強詞奪理的無理相擊,所以,陳該死。而威廉姆斯雖然殺了四個人,但是他內心懺悔贖罪,并以實際行動教育青少年,于情于理法官應該從寬處理予以減刑。這就是中國人的情理法價值觀判斷順序。 中國歷史的每一頁幾乎都在給我們灌輸情理法價值觀。 在探討中國式營銷的情理法之前,我們先閱讀兩則案例。 一則是在中國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故事《秦香蓮》。宋朝年間陳世美中了狀元,隱瞞已婚事實又當了駙馬。原配秦香蓮在送公婆終老后攜子女進京尋夫,陳不認并驅逐母子三人。秦攔轎告知丞相王延齡,王延齡宴請陳世美,令秦唱曲試圖感動陳認妻,但陳拒絕并譏諷王延齡,并令家將韓琪追殺母子三人滅口。秦哭告實情,韓琪自刎于三官堂。秦到包公處告狀,包設計招來陳駙馬,希望陳世美認妻。但陳自恃皇親強詞奪理,包欲鍘之。國太和皇姑前來勸阻,包贈銀秦香蓮,希望秦放棄,秦出語激將包公,包公遂鍘陳世美。 一則是美國人威廉姆斯殺人案。美國人威廉姆斯因為殺死四個人,被判處死刑。但是威廉姆斯沒有放棄求生的機會,在獄中努力以實際行動為自己贖罪,以口述的形式留下四部紀實體小說,教育青少年好好做人,并展開街頭教育行動,其人甚至數次入選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但是,當威廉姆斯和他律師充滿信心地等待加州高等法院減刑時,加州州長施瓦辛格確斷然拒絕。結果威廉姆斯被執行了注射死刑。 陳世美與威廉姆斯結局是一樣的,但是這兩個案件的審理過程卻很好地折射出了中國與西方在情、理、法三方面價值標準的差異。
#1樓
|
|
發帖時間:2011-12-07 |
查看數:
|
回復數: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