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xuan

          深圳是*國*大的珠寶首飾加工基地。然而,頭戴光環的珠寶首飾企業,目前卻遭遇巨大尷尬:1000多家企業總共才有4個中國*,盡管*寥若晨星,本地消費者竟然還不“買賬”,本地*在與香港*的競爭中明顯處于下風。
   深圳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珠寶“老大”——*大的生產基地、*大的貿易集散地及物料采購中心、國際信息中心。然而這個“老大”卻遭遇品牌缺失等多重尷尬。
   珠寶“老大”*屈指可數
   目前,深圳共有黃金珠寶首飾企業逾1000家,珠寶品牌200多個,從業人員約11萬人。2004年,黃金珠寶首飾行業加工總值達430億元,約占*國珠寶市場份額的70%以上。
   然而,“老大”也有傷心事:缺品牌,更缺*。去年,中國*產品評選首次將黃金首飾類產品列入,9個珠寶首飾中國*中,深圳拿下了4個。看似不少,但與70%的份額顯然不相稱。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與香港、國外的*相比,品牌優勢不明顯,市場競爭中明顯處于下風。屈指可數的幾個*,連本地消費者都不認。
   本地珠寶*不被認知
   市內多家珠寶店,深圳的珠寶品牌在本地的知名度極低。眾多消費者對香港的“周大福”、“周生生”、“謝瑞麟”等品牌如數家珍。而當問起深圳的“愛得康”、“安盛華”、“寶亨達”、“翠綠”等中國*時,只有少數消費者表示“聽說過”,絕大部分消費者連聽也沒聽過,更何況買呢!
   銷售人員也表示,消費者對本地品牌不但了解甚少,而且購買的意愿一點都不強烈。相反,盡管“謝瑞麟”、“周大福”等品牌與深圳品牌相比,售價要高出許多,但一般消費者還是愿意掏錢購買。
   家族式管理影響戰略發展
   深圳市黃金珠寶首飾行業協會的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珠寶首飾業已經由競爭初級階段的價格戰轉向品牌戰,深圳企業若不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和品牌戰略,有可能繼續喪失領土,*終處于*面被動。
   深圳吉盟首飾公司的執行董事曹陽分析認為,深圳珠寶企業缺*、且*影響力弱,主要原因是企業管理不規范,絕大部分企業仍沿襲家族式管理方式,同時缺乏長遠戰略眼光。目前,深圳逾千家珠寶首飾企業沒有一家上市,并且在銀行的貸款和信用記錄迄今為零。這從另一側面說明,企業在品牌化、現代化、規模化運作方面非常薄弱。
   市黃金珠寶首飾行業協會高級顧問夏重英指出,深圳珠寶行業發展歷史短、沉淀少、企業散、規模小,大部分企業仍停留在接單加工生產的OEM階段,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產品卻被貼上別的品牌標簽高價銷售。這種長期“為他人做嫁衣”的做法,嚴重地抑制了本地品牌的發展。
   專家建議
   企業文化建設與推廣或是捷徑
   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沒有品牌,就沒有市場。隨著香港品牌和國外品牌的大規模進入,深圳品牌必須盡快“排兵布陣”,在研發設計、品牌建設和形象推廣方面重拳出擊。一方面,要設法在產品設計、工藝、質量和款式等方面推陳出新,提高技術含量;另一方面,提高品牌的創建意識,加強售后服務,在市場中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創造品牌要靠特色,特色靠企業創新,創新則來自企業文化。”深圳吉盟首飾公司的執行董事曹陽認為,在中國,珠寶首飾行業正在成為汽車、房地產之后*具潛力的產業之一。深圳企業有一定的技術、規模和市場優勢,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品牌建設,培養“品牌就是生產力”的意識,除加強推廣和消費引導的力度外,還要積極推廣企業文化,使本土品牌深入人心。

#1樓
發帖時間:2009-10-11   |   查看數:   |   回復數: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