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zelongtaizb

從我們觀察當中,中國企業在品牌國際化的過程中,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以及一系列的挑戰。品牌方面應該如何做?品牌價值如何發生?如何起作用? 
    消費者的解讀
  從整個品牌道路來看,任何一個消費者都會有自己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會有自己品牌的偏好。任何品牌都有自己的品牌定位,這些定位也許是你主動形成,也許是非主動、自然而然的形成。
  品牌定位是怎么形成的?這和你自己的產品、產品的定價方式、渠道的選擇、選擇推廣的信息等等有關。
  其實,這些信息在一定的程度上隱含著告訴消費者:你買我這個品牌,我可以帶給你什么好處。還有一些是用戶群體,比如大家說開寶馬、坐奔馳。大家印象當中,寶馬不僅是車給你的感受,還有什么人在開、坐這個寶馬。那個群體很可能影響消費者。大家會想,開寶馬X5的人是怎樣的人,我應該成為那樣的人。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這會影響消費者對品牌價值承諾的理解,這個理解是消費者主觀形成的。
  在中國,青年人、中高收入群體更傾向于國際品牌。相對在靠右邊的,可能收入比較低、年齡比較大、對價格比較敏感的,更傾向于買國產品牌。
  從這點來看,我們從市場業績、份額來看或許是成功的。但從品牌塑造來看,應該說在中國塑造品牌還有很多路要走,和國際品牌競爭對手而言,我們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為這個市場未來更年輕,更具有購買力的年輕人更傾向于國際品牌,相對高收入、對產品質量和服務要求更高的人,更偏好國際品牌,這些問題是我們所要思考、解決的。
  為什么這樣?價格看上去,國際品牌和國內品牌會差很多。其實這是很簡單的,作為品牌,價值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品牌的價值是產品本身的理性價值、感性價值及產品的聯想功能,這兩部分價值放在一起構成了品牌整體的價值。
  國外品牌的價值比較高,用它的價值減去價格,剩下的可以稱之為消費者剩余部分。在這些喜歡買國外產品的人看來,他們買國外的品牌,給他帶來的消費者剩余高于購買國內品牌的消費者剩余。因為品牌價值不僅來自產品理性部分本身,而且還有感性部分。這個很大程度上會和寶馬X5等有關。這是中國國內品牌要思考的。
  首先要增加產品的理性價值,比如設計方面要更有競爭力,同時要增加感性價值,因為感性價值往往是決定品牌的差異、品牌的檔次。
  比如LV包這樣的*,如果看包本身,如果把有關牌子的標識都拿掉光看包本身,大家可能會對它的價值有很大的下降;如果把標志加上去,這個價值就會體現出來。這是一個中國本土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
  品牌的國籍對品牌初級階段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德國人會對來自中國的品牌有一個印象,這個印象自然而然會附加到你的品牌上。就像我們研究汽車市場的時候,*初中國的消費者對來自德國車的觀念感覺是工藝是非常精良、非常精細的,來自日本的是省油的,來自美國是大氣的。
  這些國籍,包括什么樣的人在用這樣的產品,都會告訴消費者你品牌的價值是什么。不一定是企業要告訴什么,而是他真正讀到的是什么。
  理性價值 + 感性價值
  從國內在很多領域當中,我們的產品是*的。但是,從我們05年項目來看,我們得到的狀況是非常不樂觀的。不管市場在這個時點上的狀況怎樣,結果看到像圖左邊這部分的消費者傾向買國際品牌,右邊這部分消費者更傾向買國產的。問題在哪里?
  根據企業傳播的信息形成,當這兩種信息可以*大限度的吻合才可以產生購買力。也就是企業的承諾,你告訴消費者可以帶給他什么好處,這時候他們會選擇買你的品牌。
  另外,到底如何理解品牌的定位?是不是我說我是一個豪華的、高端的產品,我只是把這個信息很簡單的告訴消費者就可以做到?其實不是,消費者了解一個品牌會了解你的產品、你的渠道,包括在國際化過程當中是否會談到品牌的國籍。
  像聯想的例子,為什么調查當中大家還會選擇IBM?當我們簡單的把一個產品品牌換過來的時候,理性價值部分或許可以留下來,但感性價值的部分肯定留不下來,這是我們對很多國外模式都要考慮的問題。
  中國品牌四大問題
  國內的問題在哪里?我們認為有這樣四點問題是比較重要的。
  *,中國企業對海外市場缺乏了解,不太了解當地的狀況、當地消費者怎么想的、消費需求是怎樣的。在成熟度較高的市場,消費者需要的東西、對產品的體驗要求和中國的消費者是有差別的。在我們調查當中也看到,中國一些企業花的精力、心思遠遠不夠。
  第二,中國品牌在國內形成的地位是無法復制到海外去的,相反國外品牌可能更容易實現這一點。我們在海外市場上打造品牌,一定稱得上是一個二次創業,重新創造品牌的過程。
  第三,這是對所有中國本土品牌都會有影響的,就是前面所談到的中國概念,目前在海外市場當中很難給中國品牌形成有力的支撐,不像來自德國品牌,這可能和德國本身的品質和高可靠性等等,這一中國概念并沒有能夠給中國品牌帶來太大的國別支撐價值,反而有一些負面作用,這也是我們中國品牌在國際化過程當中需要克服的。
  還有一點,為什么前面談到三星花了20到30年?目前中國企業都在說品牌國際化,我們真正來看大家做的事,很少有企業真正去想我現在應該為品牌海外發展做什么,更多是要把我的銷量完成,*好少虧欠,一年兩年之內能夠盈虧平衡。基于這樣的方式,很難說、或者說幾乎不可能在國外市場真正建立起我們的品牌。

#1樓
發帖時間:2012-08-08   |   查看數:   |   回復數: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