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登錄注冊 發新帖 |
jinliufu
|
道理似乎是明擺著的:顧客手里拿著鈔票,只有把顧客伺候好了,顧客才愿意把這張鈔票(選票)投給你,廠家和商家才有錢賺。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從鄉鄰手中購買桌子板凳、油鹽醬醋等簡單生活用品,這樣的圖景似乎存在過。但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后,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關系發生了多重變化,消費者主權成為一種記憶或想像: 其一,消費者被隔離(“囚禁”)在城市的單元間里,老死不相往來,難以相互傳達消費信息,也難以在維護權益上有效合作,陷入“囚徒困境”。 其二,大眾傳媒高度發達,媒體上的信息與意見成為消費者獲取商品信息的主要來源;同時,隨著受眾的增加,廣告模式形成,廣告收入成為媒體的主要利潤來源。 其三,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商品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消費者難以像以前那樣僅憑感官和經驗鑒別商品與服務的好壞。 其四,生產者日益成為一個規模龐大、分工細致的利益組織,通過對消費者行為與心理進行研究,借助深思熟慮、有的放矢的廣告宣傳等營銷手段,對消費者進行轟炸式的誘導和精密的操縱,牽引消費者按照其意志購買和消費。 這樣,在現代的市場營銷環境中,似乎不是需求創造供給,而是生產引導消費;消費者購物越來越依賴廠家與商家的宣傳,迷失在廣告的叢林與品牌的幻像中。 2011年8月,*科技公司的老大—美國惠普宣布了一項驚人的決定:將退出其占據*首位的PC業務,并放棄起步不久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WebOS操作系統等新業務;與此同時,收購一家業內*的英國軟件公司。 這個消息非常突然。2010年4月,惠普經歷了一個多月的拉鋸戰,*終以12億美元的報價購得WebOS系統。人們曾希望這一經典的操作平臺在惠普手中重新煥發光彩,讓惠普像蘋果一樣站到移動互聯網的潮頭。但今年以來,惠普發布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接連失利。短短幾個月后,惠普毅然決定退出PC、手機、平板電腦等硬件產品制造業務,將自己的業務重點轉向利潤更高的軟件和服務業務。 消息傳出,惠普的股價大跌20%。人們評論說,惠普此舉是向蘋果倉惶投降,等于承認了蘋果不可戰勝的市場地位。再者,目前惠普PC占有*市場份額的18.5%,位居**,雖然利潤較少,但仍在盈利。這是花費了巨大代價才掙得的市場地位,為什么要放棄? 從表現上看,惠普的做法顯得手腳凌亂,但其實和6年前IBM出讓PC業務一樣,有其不得已之處。它背后顯示出一條信息:在這個消費者主權復歸的時代,哪怕擁有響當當的金字招牌,哪怕占據著**的位置,也無法心想事成、為所欲為,也要服從消費者做主的游戲規則。 消費者主權的想像 自經濟學誕生以來,消費者主權就是一個核心的原則。按照這個原則的描述,消費者到市場上選購所需要的商品,借助生產者、銷售者之間的競爭行使主權,向生產者、銷售者“發布命令”;生產者和銷售者聽從消費者的意見安排生產、組織貨源,生產什么,供貨多少,*終取決于消費者的意愿和偏好。人們把這個原則簡化成一句口號:“顧客就是上帝!”
#1樓
|
|
發帖時間:2011-11-11 |
查看數:
|
回復數: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