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賓,苗族銀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年近60。三年前還要以種地為生的他,現在已經只需要靠手藝吃飯就可以了。楊光賓現在每年都能夠收到從各地的博物館發來的訂單,一套完整的傳統苗族銀飾造價能夠達到12-13萬元人民幣。
提到那些被買走的
銀飾,他想到了當年自己父親親手制作的那些連照片都沒能保留下來經典制作,潸然淚下。在他這一代,已經用影像完*記錄了他的手藝和所有代表作品,對苗銀鍛制的未來傳承,也算是了了他的一樁心事,肩上的擔子輕了些。談到他自己的作品,不無感慨:“也就再做一、二年吧。年歲大了眼睛和手都不行了,現在我做的東西和手藝都是為了傳下去的,能做一件是一件吧!”
楊光賓認為應該堅持制作原汁原味的傳統苗族銀飾,但兒子確認為,制作能夠配合現代人服飾的新樣式銀飾是可持續發展下去的方向。三年后,他們再次面對佳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組的鏡頭時,雙方的態度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父親楊光賓在堅持讓兒子穩扎穩打地學習傳統銀飾制作技藝的同時,不無自豪地說:“他(楊昌杰)還是蠻上進的,自己去交流、學習一些其他的民族傳統技藝,而且還上學,進修藝術類課程。希望在他手里苗族銀飾能夠發展下去吧。”當問到兒子楊昌杰對于傳統銀飾和市場化銀飾的看法時,他提出了“以大見小、以小見大”的觀點:“其實,我現在做的這些適合現代人佩戴的銀飾的就是把傳統銀飾的一些代表性元素獨立出來制作成小型的銀飾便于佩戴而已。
比如說,蝴蝶媽媽、荊棘鳥、陰陽魚等等。同時我可以把這些小部件做得更加精美、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當這些象征性符號慢慢被大眾接受后,我可以再次把他們還原成大型的工藝品,從而讓苗族的文化真正成為高端藝術品。”楊昌杰一邊拿著自己制作的一個鑲有青花瓷片項鏈墜,一邊面對攝制組的鏡頭講述起了他拜訪景德鎮的制瓷民間藝人后,將二者完美融合的故事。下一步他還準備把一些木雕也嵌入其中。父子三代的傳承在西江千戶苗寨中一間不足10平米的小店鋪面里繼續演繹著。
#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