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登錄注冊 發新帖 |
pp
|
深圳的前身是新安縣,到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到225979人,漁、鹽業興盛。民國二年(1913年),新安縣更名寶安縣,1979年正式改名深圳。 深圳人習慣稱之為“老東門”的深圳老街形成于明代中期,又叫“深圳舊墟”,地處深圳市羅湖區深南東路以北,以現今的東門中路、人民北路、解放路、湖貝路等主要街道為構架。民國期間形成的“深圳新墟”,包括今之和平路、建設路、人民南路、火車站等,構成約三十五萬平方米的小城鎮。深圳市區就是以此為基點發展起來的。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深圳墟已是當時新安縣的一個著名的墟市。1950年,改墟為鎮,深圳老街正處在有著“邊陲小鎮”之稱的深圳鎮的中心地帶。1957年,寶安縣始遷于此,成為了當時寶安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自清初直到1957年前,深圳墟一直是方圓數十里范圍內的重要商業墟市——“谷行街”(今解放路)是經營農產品的地方;“維新路”(今人民北路)為賣小吃和雜貨之地;“民縫”縫是經營布匹、縫紉等的場所;“鴨仔街”是買賣家禽之地。建于明清的天后古廟,位于深圳墟中心位置,今尚幸存的“天后古廟” 古碑的記載就是*好的歷史見證。先有深圳墟,后又成了深圳鎮,今天的深圳市就是由此而得名。
![]() 深圳改革開放后,水貝珠寶基地很快就云集了國內90%以上的珠寶首飾加工企業,同時來自*國的*巧匠也悄然而至。地處羅湖水貝的深圳黃金珠寶集聚基地2004年8月掛牌成立以來,市區政府在產業規劃、環境改造、招商引資、品牌推廣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措施,投入了大量資源用于珠寶基地建設和發展。珠寶基地營商環境大為改善,集聚效應日益凸顯,影響力逐漸擴大,已經成為*國珠寶行業的制造創造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展示交易中心,輻射效應已經從國內走向國際。經過十年的發展,水貝珠寶基地法人企業數比2004年增長了4倍,從業人員數增長了7倍,營業收入增長了8倍,稅收增長了40多倍,并成為*國珠寶類*的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目前,水貝珠寶集聚基地集聚了3000多家珠寶生產經營單位,年產銷值超過1000億元,占據*國70%的市場份額。十年磨一劍,“羅湖水貝”已經成為輻射*國乃至*的知名珠寶集聚區。
據介紹,“水貝十年”系列活動貫穿2014*年,覆蓋了2月珠寶展、5月文博會,9月珠寶展三個重要節點。系列活動將分別以“水貝傳奇”、“水貝創造”、“水貝未來”為主題,通過展覽展示、權威評選、高峰論壇等形式,*面呈現水貝十年來的產業發展面貌,并為水貝未來十年的發展繪好藍圖。
#1樓
|
|
發帖時間:2014-09-03 |
查看數:
|
回復數:0
|